勝葳特營養師 黃湘竹
塑膠微粒無所不在,存在空氣、飲水、食物或生活日用品中,有研究發現,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後,會慢慢累積,大腦的微塑膠與奈米塑膠甚至比肝、腎多出7至30倍,尤其以聚乙烯(polyethylene, PE)的比例最高,聚乙烯常用於包裝容器,如塑膠袋、塑膠瓶等。當全球塑膠製品的產量、污染與使用度越高,也加速著塑化劑進入人體的問題!
塑膠微粒從哪裡進入身體?
● 食物攝取:隨著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,海洋生物在海水中攝入塑膠微粒而累積於體內,當食用這些海鮮時,也可能將塑膠微粒吃入體內。甚至食鹽、瓶裝水、茶包、蔬果等食品中,也被檢測出含有塑膠微粒。
● 日常用品:塑膠材質的食品容器、藥品、洗面乳柔珠、香水、口紅等,也都可能含有塑膠微粒,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微塑膠的累積。
● 呼吸吸入:空氣中的塑膠微粒來自工業排放、輪胎磨損、合成纖維衣物的掉落顆粒等,可隨呼吸進入人體,特別在空氣汙染嚴重或室內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更為明顯。
失智症患者大腦有更多的塑膠微粒?!
塑膠微粒輕易進入人體,卻不容易被排出,一篇發表在《自然醫學》(Nature Medicine)期刊的研究發現,失智症的患者,大腦的塑膠微粒遠比正常人還要高,雖然此研究尚無法證明塑膠微粒會導致失智症,但塑膠微粒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具有關聯性,待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。
如何減少吃進塑膠微粒?
日常生活中謹慎挑選食品容器,可減考塑膠微粒帶來的健康威脅:
● 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: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玻璃、不鏽鋼或竹製餐具,減少使用塑膠吸管、塑膠袋、塑膠餐具等,環保又健康。
●選擇較天然的保養清潔品:避免含有塑膠柔珠成分的去角質產品,改用較天然的護膚品與清潔用品。
●安全的飲水來源:避免長期飲用塑膠瓶裝水,可減少塑膠微粒的攝入。
●維持室內空氣清潔:除了定期清掃居家環境,保持空氣流通,也可搭配使用空氣清淨機,以降低吸入空氣中塑膠微粒的機會。
參考文獻:
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,Nat Med. 2025 Feb 3.
抗氧化就是抗老化